广州启动防暴雨内涝四级应急响应
台湾目前订出的减碳目标,短期为二○二○年回到二○○五年的排放水平,中期则为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水平。
反观世界能源消费,美国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299.0百万吨标准油当量,其中煤炭消费占24,58%。全球变暖,世界将加大对中国的压力,通过多边国际协议和碳关税等手段强迫中国做出更大的减排努力,增加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控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国开的很被动,我们希望带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一争,美国人说一分钱都不给中国,中国说我们可以不要资金援助,我们可以给发展中国家。但是美国又说了,可以给1000亿美金的资金支持,但是中国必须接受审查。GDP能耗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降低到2020年的0.672吨,年能耗下降了48亿吨标准煤,接近美国、欧盟和日本届时的总和。中国能源网讯: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在广西贺州光伏新能源立体农业产业化项目专家论证会上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变冷对于中国都是巨大的挑战,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发展国家,根据气候谈判的双规制原则,中国不应该接受审查。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次能源总量为2002.52百万吨标准油当量,其中煤炭消耗占70.23%,2008年共消耗煤炭1406.292百万吨标准油当量。国务院12月2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就中国而言,四川地区的温度不升反降,北方地区的升温要比南方明显。
我不认为一个错误就会削弱这份长达3000页的报告的可信度。其实对气候变化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有,所有的环节都存在争论。启示一:气候变化的争论还将继续在1月20日的声明中,IPCC副主席让·帕斯卡尔·范伊佩尔塞勒称,他们的报告中存在数据错误。这位专家说:如果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是一致的,没问题。
此外,由于国内学者都喜欢往国外学术期刊上发文章,而外国学术期刊看重的是国外数据,不认可中国的原始数据。我本想和他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可没想到他在答复中只强调IPCC的结论具有权威性,不可置疑。
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显尧担心自己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尽管气候变化是目前正热的领域,但他的研究却是其中相对较冷的一个方向。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气候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桩严重违背事实的丑闻袭来,面对扑朔迷离的数据,有关专家认为——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麻烦不断,气候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桩丑闻袭来:1月20日该组织正式承认,其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化第4次评估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具体而言,现在的模式,在完整模拟气候圈层的作用方面还很欠缺,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只是在长期的宏观趋势预测上做得还算较好。
从气候门到IPCC门,再到最近两个月来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寒潮,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已越来越扑朔迷离。还有的对模式的可靠性、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等也都存在质疑。在气候门事件爆发后不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IPCC的结论不是建立在一两个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的。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
气候变化是在一个大的趋势的基础上,再叠加了很多自然系统的周期波动,周期都不相同,有的上千年,有的几十年,所以在具体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很复杂。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变暖仍是大势。
而另一方面,在气候门事件后,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就分析指出,气候门所涉及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在近10年中获得的研究经费增长迅速,有的甚至增长了近10倍。我感到很遗憾,他并没有在学术上说服我。
更进一步而言,正如罗勇所指出,中国需要在气候变化上展开自己独立的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缺少自己获取的原始数据,即使有数据,质量也不是很高、精度也不够。与主流声音相比,我算是少数派吧,并且力量还很弱小。注意我们的措辞,是全球平均升温,而不是一致升温。早在数月前,IPCC专家、奥地利著名冰川学家卡泽尔就已在该组织内部发出警告,指出这一错误,但当时并没有人在意。丁仲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长。
IPCC之所以公开认错,是因为发出这一警告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的结论是以《新科学家》杂志1999年刊登的一篇报道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国内学者在写论文的时候倾向于引用国外数据
而这样一系列事件,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对学术研究本身的思考。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则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还将继续,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现有的对气候系统完整观测的时间还不够长,只能再通过二三十年的观测,结合过去100年的记录,才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这个道理很简单,刘洪滨解释说,二氧化碳量每天都在增加,但不可能明天的温度就一定比今天高,后天的温度就一定比明天高。这一被称之为IPCC门的事件,与去年年底的气候门事件遥相呼应——去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这些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以支持气候变暖结论。
在气候门被披露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专家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国内学者以后要慎用外国的数据,最好尽量使用自己获取的一手数据。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黄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气候门事件爆发后不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IPCC的结论不是建立在一两个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的。对此,陈显尧颇显无奈。
从气候门到IPCC门,再到最近两个月来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寒潮,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已越来越扑朔迷离。与主流声音相比,我算是少数派吧,并且力量还很弱小。
与IPCC的论断全球正在加速变暖,而人类行为是其主要原因不同,从海洋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的陈显尧认为,全球温度可能存在一个65—70年的自然振荡过程,而过去10年恰好是这个振荡过程的高峰,因此对全球加速变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缺少自己获取的原始数据,即使有数据,质量也不是很高、精度也不够。
刘洪滨说,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学界一直有很多看法,有人觉得是太阳的周期活动造成了全球气温的波动。刘洪滨指出,实际上近10年,全球平均气温相对稳定,并没有上一个10年升温那么明显。
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启示三:科学研究应该秉持公正黄锷告诉记者,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本应当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现在的学术界,却出现了变暖说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位专家说:如果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是一致的,没问题。此外,由于国内学者都喜欢往国外学术期刊上发文章,而外国学术期刊看重的是国外数据,不认可中国的原始数据。
然而,该报道的作者皮尔斯承认,他是通过电话采访完成了那篇报道,而且采访对象是印度一位不知名的科学家赛义德·哈斯南。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
其实对气候变化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有,所有的环节都存在争论。气候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桩严重违背事实的丑闻袭来,面对扑朔迷离的数据,有关专家认为——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麻烦不断,气候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桩丑闻袭来:1月20日该组织正式承认,其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化第4次评估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
气候变化是在一个大的趋势的基础上,再叠加了很多自然系统的周期波动,周期都不相同,有的上千年,有的几十年,所以在具体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很复杂。但同时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一总体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